废气处理设备,污水处理工艺

闪耀世界的港珠澳大桥,究竟费了多少环保人的心思?

2018/10/29 15:53:11

全程3小时,通车30分钟,说的就是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正式通车运营的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集桥、岛、隧于一体,贯通珠海、香港、澳门的往来道路,直接将行程时间缩减到了原来的六分之一,令世界瞩目。


首先,我们需要科普一下,这座港珠澳大桥到底有多大来头。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号称能够保寿120年,是中国交通运输史上技术最复杂、建设要求和标准最高的工程之一。作为世界超级大型跨海交通工程,港珠澳大桥被誉为“世纪工程”、“新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我们也许还有所不知,珠港澳大桥还是我国交通运输史上环保要求最高的工程之一。


环境问题早筹谋

大桥建设,环保先行——大桥施工单位将污水处理、废油回收、垃圾收集这三方面作为环保抓手。

东人工岛上的房屋大多用集装箱改造,唯一一间砖头垒砌加水泥浇灌而成的房屋显得非常独树一帜,主要用来装载一台花费17.2万元进口的污水处理器。大桥施工单位介绍,地上的污水处理器通过管道和地下的污水池、过滤池和蓄水池相连。运作原理是污水池里的污水经分离设备将固体残渣物过滤后流入过滤池,过滤后的水再用生化膜设备消毒后流入蓄水池。


关于废油回收,以三航局7号砂桩船为例,所有的废油包括食物残渣所含油脂都存放在污油仓里,每个废油仓容量为6立方。


垃圾收集工作相对于污水处理和废油回收来说较为便捷。无论是东人工岛还是施工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都是用运输船运送至营地码头,放在垃圾临时堆放处,定期有垃圾车来清理。


解决方案高标准


“就高不就低”,从任何层面来看都适用于港珠澳大桥这个“世界级”大项目。所以说,环保标准怎能落后。我国在港珠澳大桥项目的环保工作上花了不少心思,频频倒逼设计方案优化,这一点也是有目共睹的。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作人员提供的文字材料显示,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没有出现大的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和环境污染事故,做到了人与工程、环境和谐相处,实现了海上“三零”(零死亡、零污染、零事故),实现了白海豚“零伤亡”的目标。


建桥需要跨海,跨海施工作业一定会有各种水上活动,怎么才能尽可能减少水上施工呢?我国创新选用了“搭积木”建造方式,大到千吨重的桥墩、100多米高的桥塔,小到拼接构件,都是在岸上工厂整件制造,大幅削减了海上施工活动时间。


同时,采用产生悬浮物较少的挖泥船;严格要求施工船舶都必须符合环保要求;


对进场施工设备设置尾气排放、噪声监测、漏油、露泥等环保高门槛;


选取新型节能环保地基加固新技术(挤密砂桩技术);


就近安放污水和垃圾处理设且统一回收处置;


划分吵闹区和安静区;


制定环境保护应急预案等等,都是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践行的环保措施。



保护中华白海豚


港珠澳大桥已经成为了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典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保护,更是为港珠澳大桥赢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许。

  • 为保护白海豚,优化施工方案


中华白海豚是水生哺乳动物,用肺进行呼吸,呼吸孔在头顶端,呼吸时需露出水面。这种可爱动物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粤、闽、港、台、澳的渔民以海上女神妈祖的名号,誉称它为“妈祖鱼”。1988年,白海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濒危野生动物。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面积为460平方公里,港珠澳大桥穿越了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约9公里、缓冲区约5.5公里,共涉及保护区海域约为29平方公里。为对抗敏感的海洋环境、保护白海豚,港珠澳大桥只能优化建设方案,采用化水上施工为陆域加工、化工地现浇为工厂制作,尽量减少海上作业时间和作业范围。


据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提供的《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建设情况汇报》,为了保护白海豚,在大桥的方案设计、施工建设、工程管理、技术研究等方面均做出调整,如缩短工期,优化施工方案,尽量避免在4月~8月白海豚繁殖高峰期进行大规模疏浚、开挖等容易产生大量悬浮物的作业等。


早期,研究人员300多次出海跟踪,拍了30万张照片,对当时保护区内千余头白海豚进行标识;在项目可研阶段,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中华白海豚保护、海洋倾倒区选划、防洪评价等环境保护专题研究,严格按照《港珠澳大桥工程中华白海豚生态补偿协议书》的约定,落实白海豚生态补偿款;据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要求办理施工许可备案,定期上报白海豚专项保护方案,办理保护区船舶审批准入手续。


同时,在大桥施工方案中融入了生态环保的元素,提高作业效率,缩短海上施工时间。如实施沉管隧道、桥梁承台、墩身、钢箱梁岸上工厂化预制、海上拼装和装配化安装目标,提高作业效率,有效缩短了海上施工时间;通过隧道人工岛长度、形状、位置的优化,选用大型钢圆筒快速成岛施工工艺,海底沉管隧道纵横断面设计优化,调整桥位主线与海流流向的夹角,减少疏浚物开挖倾倒量,降低工程对海洋水文动力和生物资源的不利影响。


  • 为保护白海豚,部分施工方案也优化调整了


如大圆筒快速成岛方案及沉管隧道基槽设计优化减少了挖泥量,人工岛挖深由初步设计阶段挖深标高-31米提高至-16米~-18米,沉管基槽开挖边坡由1:7优化至1:5,疏浚总量从工可阶段的约4300万m3减少至施工阶段的约2800万m3。通过增大非通航孔桥跨径,将工可阶段的318个桥墩减少至施工阶段的224个桥墩;通过埋置式承台优化设计,将非通航孔桥墩承台全部埋入海床;基础采用钢围堰+钢管复合桩工艺,打桩船施打、液压锤沉桩,减少占用海域面积,降低阻水率,减少施工噪声。


此外,还建立健全环保监管机制,将监管统一纳入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中;建立以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主导,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参与的三级联防机制;成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香港路政署及双方环保顾问和监理施工单位“港珠澳大桥环境保护跨境联合联络工作小组”,加强跨境环境保护交流。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表示,在今后的营运阶段,将对人工岛生态环境进行改善,为海鸟提供栖息的场所,与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改善珠江口生态系统和保护中华白海豚的科研项目,并利用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为科研工作者和社会群众提供观测伶仃洋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场地。

突破人工造岛命题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港珠澳大桥都几乎是颠覆性的建设案例。就人工造岛这个典型来说,既要形成海底隧道与海面桥梁连接的转换枢纽(没有可用岛屿),又要快速成岛保护自然环境,两难的选择带来了突破性的岛、隧、桥组合设计创新。


最终,超大钢圆筒振沉围护止水筑岛的工法被应用于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成为人工造岛“中国速度”的传奇。相比工期长,污染重的传统抛石填海工法,这种新型筑岛方式既节约了时间,又保护了海洋环境,生态友好意义非凡。


【碧水蓝天环保平台短评】:

港珠澳大桥被国外誉为新时代7大奇迹之一,而越是重要的时代象征越需要考虑的更加周全。横跨55公里的海面,为白鳍豚留下最美好的一片家园,这不仅仅一份责任,更是一种号召;号召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项目在做之前都要考虑生态,考虑带来的影响,要以环保责任的心态去做每一个工程。

 

碧水蓝天环保平台立足废水废气处理的环保领域。工业匠心,立足环保,废水处理技术,废气处理设备采购,16年深耕工业废水处理,拥有120多个工业废气处理项目的实操经验;采用PTO(采购+技术+运维)三网服务模式。专业采购管家,一对一环保解决方案。

服务官网:www.bishuilantian.com

咨询热线:010-65861787

内容声明:信息来源于网络分享,仅供学习,版权归文章来源方,并不代表本平台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问题请联系删除。